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

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

+852 5413 5876

  •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服務
  • 文章分享
  • 關於我們
  • More
    •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服務
    • 文章分享
    • 關於我們

+852 5413 5876

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

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彩虹輔導室 Iris Counselling & Training Service
  • 首頁
  • 最新消息
  • 服務
  • 文章分享
  • 關於我們

【斷崖式分手的剖析和預防】劉婷博士 (承蒙劉婷博士授權轉載-張老師月刊第538期)

  • 坐在晤談室的沙發上,阿寶驚惶失措的問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六年的感情,我就突然被分手了!」我問她被分手前發生了什麼事?阿寶說:「沒有發生什麼事啊!兩個人在一起久了,當然沒有像熱戀時情感那麼強烈,我的性子比較急、比較有行動力,他比較慢吞吞的不積極,我們都瞭解也接受兩個人的個性差異,雖然有時也會意見不合吵吵架什麼的,但沒有發生什麼不尋常的事啊!結果,上個週末他去他爸媽家吃過晚飯回來,就跟我提分手…..」阿寶哽咽地繼續說:「我問他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要分手?他說我應該心裡明白,他說他已經不快樂很久了,我強勢霸道又自以為是,他跟我抗議好多次也無效,所以不想再繼續憋屈下去。然後他打包一些衣物,頭也不回的走了!這幾天我試著打電話傳簡訊給他,他都沒有回應。」阿寶開始生氣:「這算什麼啊!他單方面通知我要分手,我沒有表達意見的權利,連申述的機會也不給我,簡直莫名其妙!」
    阿寶所經歷的,是現在常聽到的「斷崖式分手」。「斷崖式分手」因爲其突然和決然的本質,往往給經歷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我在這裡想要根據伴侶因為互動位置的不同所產生溝通和相處上的誤解,來做討論斷崖式分手背後的原因,希望能達到提醒與預防的效果,也給想要挽回關係的朋友不同的思考角度。
  • 「追與逃兩種互動位置」
    John Gottman 和 Susan Johnson 等伴侶研究和治療的專家認為,大部分的人在關係裡有著「追」或「逃」的互動位置    ( interactional positions ),「追」的人比較能夠覺察並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和意見;對關係不滿時他們傾向直接面對,關係品質變差時則會積極地試圖更親近對方以改善關係;但因為尋求改善的方式可能太過激動強勢,而往往被對方視為是指責掌控和自我中心,而無法被看到生氣底下的受傷、難過和害怕。
    「逃」的人對自己的情緒、需求和意見比較回避;表達也較隱晦被動,傾向用忍耐或退讓的方式來保護關係、取悅他人;關係品質變差時會保持距離以避免衝突,但其用來維持和諧的方式可能因為不明顯,而常被對方忽略,往往被誤以為是不在乎、無作為,而無法被看到沉默底下的受傷、生氣和害怕。
    當追和逃的人在關係中碰撞,追的人常常感覺自己在獨自為關係努力,而覺得受傷與疲累;他們很渴望與對方親近,卻常常覺得被拒絕。逃的人則因為自己被打壓、嫌棄、指責,而覺得無奈和渺小沒地位;他們覺得維持親近很困難,而寧願留在個人空間中。
    在追的人以為逃的一方是無所謂和不在乎的時候,其實逃的人已經在默默地妥協配合。而斷崖式的分手,指的是逃的一方在忍耐到極限時驟然切斷關係,不留任何挽回的空間。對對方來講是斷崖似的分手,但對逃的人來說卻已經是日積月累一段時間的結果。
    「不同的互動位置,意圖與表達大不同」
  • 接下來我用以下的對話來討論一下追與逃的差異所帶來的問題:
    阿寶:「今天晚上你想要吃什麼?」
    小葉:「隨便!」
    阿寶:「你不要每次都隨隨便便沒有意見好嗎!為什麼都要我來安排,今晚你做個決定可以嗎?」
    小葉:「那吃麻辣鍋好了。」
    阿寶:「天氣這麼熱,吃麻辣鍋會上火,選個比較清淡的吧!」
    小葉停頓了一下:「那吃日本拉麵!」
    阿寶:「昨天才吃過刀削麵,今天不想吃面!我們去吃肉圓和甜不辣好不好?」
    小葉低頭沉默不語。
    阿寶:「你幹嘛不回答?你不是很愛吃肉圓嗎?我是為你選的耶!」
    小葉:「喔!」
  • (一)參與討論 vs 最終決定
    阿寶是關係中追的一方,在她邀請小葉做決定的時候,她其實是在邀請小葉參與跟晚餐有關的討論,希望兩個人可以一起商量。她在乎的是這個兩人共同投入的過程,而不一定在乎最終的決定是什麼。但「逃」的小葉以為阿寶要他做決定就是要聽他的,所以阿寶以為的討論對小葉來說就變成:「表面上問我的意見,但反駁所有我的建議,最後還是聽她的,簡直是浪費我的時間!」所以阿寶以為兩個人在討論之後共同做了決定,但小葉卻認為最後是聽阿寶的,在阿寶毫無覺察的情況之下,成為小葉不滿的來源之一!
    (二)表達意見 vs 否定批評
    阿寶能夠自在積極地表達意見,也假設小葉跟她一樣,但小葉卻是較退縮含蓄的,認為意見不同容易造成衝突:「不管我說什麼她都覺得不夠好,都有很多意見,所以我根本不想開口表達,我用忍耐和退讓來維持關係的平和。」所以,阿寶以為是兩個人在你來我往的商量,對小葉而言是被否定和掌控,表面上的同意其實是用忍耐以避免衝突,也不會因為阿寶體貼的建議了自己喜歡的食物而覺得感動。當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就可能成為小葉不滿的來源之二!
    (三)好奇詢問 vs 衝突麻煩
    阿寶和小葉的另一個差異在於對「問答對話」抱持不同的態度。阿寶的詢問是真心好奇地想知道對方的想法,也希望促進兩人的交流。但對不善表達的小葉而言,需要回應是令他感到疲倦的,與人交流是麻煩的,語氣不善的被審問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因此,在阿寶以為自己努力拉近關係的時候,小葉卻覺得被逼迫和勉強,而可能成為小葉不滿的來源之三!
    (四)忍無可忍之下的爆發
    因為小葉的沉默,阿寶只能靠自己的觀察和猜測來解讀,把小葉消極的放棄或無聲的抗議誤認為是無所謂或不在乎。而小葉的逃避抽離讓阿寶只能無奈地獨自做決定,但卻又被小葉認為是強勢和掌控。也因為小葉表達抗議的方式太過平淡和隱晦,阿寶忽略了他感受的強烈程度並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小葉因痛苦和不滿累積到了極限,不相信關係有改善的可能,義無反顧地切斷關係,阻斷任何挽回的可能性,不想再被逼問和溝通,也杜絕兩人所有接觸的機會,而阿寶面對的是被斷崖式分手的震驚與痛苦!
    「斷崖式分手前的徵兆及重要提示」
  • 有一些警訊是必須重視的:
    ● 在關係中覺得自己是唯一努力或唯一受苦的一方
    ● 一方沉默不參與的情況惡化
    ● 兩人正面溫暖的互動減少
    ● 易怒、暴躁、不耐煩的頻率增加
    ● 越來越摸不透對方的心意
    ● 關係變得冷淡無交集
    ● 覺得關係只是包袱而寧願單身
  • 這些都是關係品質變糟的警訊。在重視這些警訊的同時,要切記的是,自己解決問題的角度不見得適合套用在對方身上。追的一方需要明確的、更清楚的回應,即使回應是負面的,都比沒有回應好。而逃的一方對於衝突和壓力是相對敏感的,他們需要在關係中感到安全,爭取更多個人空間是讓他們覺得安全的手段而不是主要意圖。
  • 逃的一方在關係中像鴨子,表面的平靜容易讓別人忽略水面下的辛勞。默默的妥協退讓、獨自忍受痛苦其實都不是有效維持關係的方法,開始覺得在關係中不滿意又無法改善時,逃的一方就應該考慮尋求專業協助,千萬不要把自己逼到忍無可忍、只能分手的死胡同中!
    總而言之,追的人需要伴侶是投入有回應的,逃的人需要伴侶是溫和不具威脅性的,將雙方的差異放在心裡,才能更有效的磨合,更清楚一致的瞭解對方,才能避免在關係中的重大挫敗或有效地重建關係。

~~~~~~~~~~~~~~~~~~~~~~~~~~~~~~~~~~~~~~

劉婷
美國普渡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博士,EFT創始人Dr. Sue Johnson嫡傳唯一華裔弟子,正式授權認證的情緒取向督導與訓練員。現任臺灣社團法人情緒取向伴侶與家庭治療協會理事長。著有 《婚姻不是靠忍耐來維持》,譯有 《情緒取向vs家族治療》 與 《婚姻與家族治療個案研究 》《情緒取向治療全解析》三書。

Files coming soon.

善用「愛之語」劉婷博士 (承蒙劉婷博士授權轉載-張老師月刊第532期)

【承蒙劉婷博士授權轉載】




我寄照片給她的時侯,是因為我看到有趣的事情會立刻想要跟她分享,也是在告訴她,雖然她不在我身邊,可是我去哪裡都一直把她放在我的心上!

撰文/劉婷


很多人都知道蓋瑞.巧門在1998年出版的暢銷書《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中提到的五種愛之語:
1. 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包括讚美鼓勵和言語表達感謝、欣賞或喜愛。
2. 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以行動表達關心、照顧和協助來減輕對方的負擔或增加兩人的合作。
3. 真心的禮物(Receiving Gifts):贈送符合對方需要的禮物,而不以物質價值來判斷禮物的好壞。
4. 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兩人花時間交流情感、溝通想法、專注在對方身上,從中得到樂趣與滿足。
5. 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用牽手、擁抱、摟肩、親吻、撫摸或做愛等身體的接觸來表達對對方的喜愛、渴望和親近。


「愛之語」理論雖尚未得到實證研究支持,但可能因符合經驗法則,可用來解釋日常生活中與重要他人相處的困難,所以廣受歡迎,同時也帶來很多迷思。據我做伴侶與家庭治療多年的經驗,我們來談談「愛之語」,並提供有效運用愛之語改善關係的建議。


有主有副且要有變化和彈性


一、每個人都有一主一副兩種愛之語,透過觀察一個人對別人表達愛的方式,傾聽他最常抱怨什麼、他最常要求什麼便可以了解其愛之語。

比如:小莉常羨慕別人男友會甜言蜜語,並抱怨自己男友不浪漫又呆板無趣,兩人沒有共同話題和興趣。小莉的羨慕和抱怨反應了她對男友的期待,她的愛之語是肯定的語言與精心的時刻,男友可透過觀察和傾聽作為示愛方式的參考。


二、人們通常會用自己想得到愛的方式表達對別人的愛。另一方面,被別人用自己習慣表達愛的方式對待,比較容易感受到被愛。

例如:阿魯在關係中會主動熱情地親吻擁抱對方、很重視兩人性生活的頻率和品質,可是因為遠距的限制,兩人只能每晚透過視訊和不時快遞禮物表達自己的愛。雖然理性層面了解遠距關係的限制,但阿魯對於無法有更多身體的接觸感到挫折與不安,只有精心的時刻和真心的禮物,在付出與接收愛意兩方面對阿魯都不夠滿足。


三、了解彼此的愛之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更有效地回應以滿足彼此對愛的需求!

以我家的青少女為例,每天為她做豐盛的三餐、幫她把忘記帶的功課送到學校、或是提醒她生活上的細節,這些服務的行動是我表達愛的方式,但對她而言卻是煩人甚至掌控的舉動,因為她並不需要我提供的服務。

隨著女兒成長為獨立的個體,我也必須調整表達愛的方式,在她考試壓力很大時告訴她「盡力就好,你的健康快樂比成績更重要」,陪她一起追韓劇並討論哪個明星最帥,或是大大讚美她處理與同學的衝突時展現的高EQ,才能更有效地讓她感覺到我的愛。

另外,我也同時需要學習青少女表達愛與親近的語言,她現在已經不會抱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我最愛你」,但是她會跟我抱怨上課的無聊、分享同學的八卦、或是在我出差前叫我放心因為她會照顧自己,允許我進入她的世界是現在她表達愛的方式。


當各自有不同的「愛之語」


兩人的「愛之語」不同,是常態。


熱戀中或是幸福感高的伴侶比較不會受到兩人間不同愛之語而影響其關係的品質,因為兩個人對自己的重要性和對方的投入程度有信心,愛之語的接收和傳遞沒有障礙。因此,情侶間愛之語的差異並不是造成關係惡劣的原因,而接收不到彼此愛的表達、或對表達方式的負面解讀或誤解才是真正的問題根源。尤其是當兩人的關係變得不安全、懷疑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重要性、不信任對方的在乎或真心、或兩人之間的親密感不足時,愛之語的接收和傳遞就容易出錯或變得無效。


以前面提到的小莉和大明為例,在關係初期,小莉被大明的熱心助人和老實可靠吸引,大明善於烹飪和勤快做家事(服務的行動)讓她在生活中覺得被照顧很幸福。但隨著兩人同居的時間變長,小莉覺得大明越來越像是在生活上很照顧她的長輩,當初大明讓小莉感動的行為變成生活常態,而兩人間缺乏熱情浪漫的調劑讓她不只對關係越來越不滿,原本對大明的感動和欣賞也消失無形。兩人不同的愛之語在關係初期並不是問題,而是在兩人同居的這段時間關係出現其他變因,讓原本無害的愛之語變成兩人衝突的引爆點。


既然兩人的「愛之語」不同是常態,在熱戀時也不是障礙,那麼當前衝突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傳遞的真正障礙和通達之道


一、你要的我做不到
在伴侶治療中,我常聽到個案的抗議:「為什麼只有你的方式才是對的?」、「你不要試圖改造我!」、「為什麼你不能接納我的方式?」、「為什麼我要在做自己和讓你滿意之間被迫擇一?」不同的愛之語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無效溝通,慢慢演變為權力拉鋸和誰對誰錯的戰爭,兩人都不覺得被欣賞與接納、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回應、負面情緒累積越來越多,衝突的原因偏離了愛之語的差異,變成意氣之爭。

小莉曾對大明幫她洗內衣褲的舉動非常感動,讚美大明是真正男女平權又疼愛她的好老公,但兩人同居後從「你難得這麼早回家,不要這麼辛苦還要洗衣服,坐下來跟我聊一聊嘛!」、「我可以洗自己的衣服,不需要你替我洗!」、「我要的是一個老公,不是一個男佣!」,到說出很傷人的話「你什麼都不會,我如果要一個幫我洗衣服的人,我花錢請就好了啊,要你幹什麼!跟你在一起簡直是浪費我的青春!」

小莉大明的關係惡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小莉挑惕不感恩,也不是因為大明嘴笨不浪漫,更不是因為兩人有不同的愛之語,而是小莉在缺乏情感連結的關係中覺得孤單,大明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被認可而感到委屈,兩人找不到滿足依附需求的有效方法,在不斷衝突後產生的結果。


二、我的付出石沈大海
在伴侶治療中有些伴侶對愛的表達方式有固著的堅持,一定要對方用特定的方式才感覺到愛,對方做很多其他的嘗試都沒有效果。個人或關係的創傷往往是造成這個僵局的原因。

王先生在外遇被發現後,滿懷著對妻子的歉疚決定回歸家庭,他努力地用各種方式試圖與妻子修復關係。他頻繁的讚美妻子、用言語示愛、還會安排許多兩人的旅遊或妻子喜歡的活動,希望透過語言的肯定和更多的陪伴,有效地彌補他的過錯。但是在外遇期間,王先生用許多欺騙和隱瞞來掩飾自己與外遇對象的交往,在王太太心中,王先生的話語是不真實也不可信的,因此,王太太對王先生肯定的言語和精心時刻的安排無動於衷,王先生的努力對修復關係的效果微乎其微。

以這對夫妻為例,因為關係的信任已經受到破壞,因此在尚未修復關係的裂痕之前,不管用哪種愛之語都無法有效地傳達正面的心意。


三、傳遞無障礙是關鍵
愛之語重點在於能夠感覺到對方的關懷、在乎與喜愛,而不在於表達愛的方式。

在一次談話中,妻子談到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的丈夫在出差時常常會寄沿途用手機拍下的照片給她,她輕描淡寫的說:「他很愛拍照,拍了照就寄給我看,還好我們手機網路是吃到飽,不然浪費很多流量。」在我的幫忙和引導下,丈夫低著頭安靜的說:「我寄照片給她的時侯,其實是因為我看到有趣的事情會立刻想跟她分享,也是在告訴她,雖然她不在我身邊,可是我去哪裡都一直把她放在我的心上!」

在這段談話後,每當妻子收到丈夫寄來的照片,她就可以接收到丈夫的愛意。表達愛的方式沒有改變,但愛意的傳遞不再有阻礙了!


「愛之語」理論雖然廣為人知,但其並非用來評估人格類型的工具,也不適合用來預測兩人的適配程度,兩人間不同的愛之語更不是造成關係衝突的主因。去傾聽體會對方的愛之語,不要只看到表面的行為,而是真正去了解對方的心意,不必有相同的愛之語也可以擁有幸福美滿的關係。

~~~~~~~~~~~~~~~~~~~~~~~~~~~~~~~~~~~~~~

劉婷
美國普渡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博士,EFT創始人Dr. Sue Johnson嫡傳唯一華裔弟子,正式授權認證的情緒取向督導與訓練員。現任臺灣社團法人情緒取向伴侶與家庭治療協會理事長。著有 《婚姻不是靠忍耐來維持》,譯有 《情緒取向vs家族治療》 與 《婚姻與家族治療個案研究 》《情緒取向治療全解析》三書。

下載

Files coming soon.

Copyright © 2025 彩虹輔導室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

Accept